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工作一天后,约上三五好友,公司同事,找个小酒馆喝上几杯,似乎是现代都市人比较流行的生活方式了。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脸上都已微微泛红,但表现的方式似乎迥然不同。 有的人开始口若悬河,高谈 阔论,一副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架势;有的人兴奋异常,抓耳挠腮,自顾自地展示自己,好像这是他一个人的舞台;还有的人略显疲态,昏昏欲睡,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 显然,由于酒精的作用,每个人都分化成不同人格状态,而这种状态在平时一般都会被很好地掩饰起来,但是当酒精发挥作用时,一切都暴露无遗,让人能深刻地看到一个人的本来面目。 这种状态一般长期被压抑,但是属于潜在的内心需求,平时需要考虑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情况,没有机会肆意挥洒,但酒桌给了他们绝佳的表现自己,放飞自己的机会,让自己平时不太为人所知的欲望得到充分的表达和满足。 就好像一所监狱的囚犯平时一直被严加看管,只能规规矩矩,偶尔打架斗殴也会及时得到狱警的惩罚。 但是有一天狱警全都喝醉了,囚犯一看,没人管自己了,来吧,躁起来呀!就都把平时隐藏的手段亮了出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种翻天覆地地折腾,挥洒平时的压抑。 而各个囚犯的表达方式都不仅相同,比如杀人犯和抢劫犯可能更容易毁坏东西,用暴力证明自己的存在;诈骗犯会变得更多话,抓住一个人唠个没完;盗窃犯会变得更爱表现自己,不再鬼鬼祟祟等等。 人在酒后也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人格类型,让别人更能看清这个人的深层次人格,大致可以分为五种: 第一种,自恋型。 这种人由于对自身非常肯定,同时也需要别人的高度认同,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是近乎于完美的存在,可以说是:古今完美第一,天下优秀无双。 另一方面会经常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完美,以求获得别人崇拜的目光。 但是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样的人,他们经常会受到挫败。 比如他希望下属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但是这个下属并没有按照他的意图行事,这个时候他会感觉到巨大的挫败,这个挫败感简直挑战了他对自己的完美印象,所以一定要找到那个人作为自己挫败感的替罪羊。 但是现实又不容许使用暴力,那么酒桌就成了最好的表达攻击性和不满的场所,而且这种攻击性又被文化所接受,不会引起别人的丝毫怀疑,甚至当事人都不知道自己遭受了攻击。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对酒精的耐受性是不一样的,当自恋型的人发现自己对酒精耐受性高于他想要攻击的那个人,这个时候他就会充分利用这个差距,通过劝酒致使对方过度饮酒,造成对身体的潜在损害,隐晦地达成攻击的目的。 当然这样的动机都是潜意识的,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比如他们会说:“你看今天在座的都比你大,你应该多敬几杯才行。” “你和小刘是老乡,你们俩必须喝一个吧?” 或者用激将法“你作为山东人,这点酒还能干不了?” 这个时候对被劝酒的人就会有些压力,你喝吧,自己可能不胜酒力,不喝吧,又显得有些尴尬。 而且对方的态度往往有些咄咄逼人,很少留有回旋余地。 表面上是充满善意的,但是实际上可能并没有考虑到对方的酒量问题,实质上是在潜意识地表达攻击性。 面对这样类型的人需要更多地做好防范。保持沉默肯定不行,有句话叫“你有来言,我有去语。” 一方面不能让对方制造危机在你这里化为尴尬的现场气氛,另一方面又要尽量让自己少喝,就需要提前想好应对的策略。 比如可以说:“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只要感情深,何必太较真?” 类似的为自己少喝找出恰当理由,对方也不太好反驳,而不是在情感上受对方的挟制,导致自己在冲动的情况下过量喝酒。 第二种,表演型。 这种人平时可能比较低调,但是一旦喝酒到一定量之后,会显得异常兴奋。 他们行为的核心可能不是更好地表达自己,而是不遗余力地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来满足自己的表现癖。 这就导致了他们的行为有可能会过度夸张或者变形,比如大音量地说话,夸张的表情动作,以及没完没了的赘言。 这种情况可能来自于他们早期过度被压制的表现欲望,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过的关注,如果发现自己不是别人关注的核心,就非常不舒服。 但是成人之后很多情况下无法满足自己这部分欲望,自己需要遵守严格的等秩序,夹起尾巴做人,但这种欲望深埋于内心,总要找到宣泄的出口,这个时候酒精就给了他绝佳的机会。 因为在饮酒的情况下,不必过多在乎自己行为的后果,文化上来讲一般都对醉酒的人比较宽容,一句“他喝多了!别跟他一般见识”可能就解决所有问题。 另外酒后确实会让人产生欣快感,类似于“老子天下第一,你们都不如我。”这种感觉进一步激发了内心表现的欲望,给自己成为众人的焦点提供了感觉基础。 虽然他们也知道这种感觉是酒精的作用,但他们宁愿相信这个是真的,因为除此之外很难找到更合适的场合体验这种优越感了。所以他们宁愿放纵自己,即便其他人并不太喜欢这样的他。 面对这样的人可能需要更多地耐心、冷静的陪伴,理解他要表达的想法和愿望,可以重复他一再强调的内容,说:“你说的我都知道了,你还想说什么呢?”这时他们会更多注意自己说话的条理性。 另外可以提醒他:“你喝多了,你看你……”把他的真实状态反馈给他,这样能让他知道自己的样子有多夸张。 第三种,讨好型。 这种类型的人可能在酒桌这个充满刀光剑影和弱肉强食的场合是最容易吃亏的一种人,而且很容易成为强者的牺牲品和攻击对象,因为他们太需要别人的承认,并且他们相信,只要自己表现得顺从,足够地讨好,不拒绝对方,就能获得对方的认同和赞赏。其实这样的观念其实把他们推向危险的境地。 首先,顺从和不拒绝有时候会让自己显得随和,但是如果从始至终一以贯之,一直不拒绝的话就会让人感觉厌烦和失望,反而降低了自己在其他人心中的位置,也可以说是“自降身价”。 因为没有人会重视一个唯唯诺诺,百般顺从的人。他们会感觉这样的人太过于软弱,无趣,并且会让人瞧不起。 对于那些富于攻击性的人来讲,这样的人是最好地满足自己攻击欲望的对象。 因为讨好型人对周遭险恶估计不足,并且有非常刻板的人际观念,这可能来自于之前单一的人际关系和家庭环境,以及对自己感觉和欲望的长期忽略。 总感觉自己的不重要的,别人比自己更重要,这样一来,自己经常被忽略,传递给别人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我是不重要的”。 这样反而让自己更容易不被重视,被忽视,因为一个连自己都不重视的人,其他人很难会感觉他是重要的。 这种情况下,对于讨好型的人需要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从认知上要有一些改观: 第一、自己是跟别人一样重要的,而且你是自己的唯一代言人; 第二、好的关系不单需要妥协和退让,还需要拒绝和自强,因为前者是建立信任,消除误会;后者是划清边界,获得尊重。如果没有边界和尊重,那么人际关系是没办法稳定地建立和持续发展下去的; 第三、记住保护自己是非常必要的,有攻击欲望的人不会因为你的单纯不设防而放弃对你的攻击。所以有时候讨好型的人会感觉我又没惹到别人,别人怎么会攻击我呢?但是对于这个复杂的社会,可能我们不会去主动伤害别人,但是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我想,记住这三点的话,讨好型人就会无论在酒桌上还是在生活中更加挥洒自如。 第四种,逃避型。 这种人可能更倾向于逃避压力,习惯于用逃避的方式来面对压力。 在酒桌上他们可能不太喜欢表达,显得不够热情。同时当醉意袭来,他们选的方式是进入梦乡,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必应对酒桌上纷纷攘攘的恩怨情仇了。 但是他们同时也可能错过了很多绝佳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并且失去了很多展示自己的乐趣。 这个类型的人可能更多地来自于对自身的不自信,习惯于被动或者羞于展示自己。 平时面对压力无处可逃,只能咬牙硬上,但是酒精给了他非常体面的遮羞布,所以他们显得消沉似乎理所应当了。 这种类型的人可能并不太热衷于酒桌环境,但出于各种复杂原因又一定要面对,只能勉为其难。 虽然内心有很多矛盾,但不太愿意轻易表达或者展示自己,可能给人感觉会很消沉,但是他们一旦获得别人的理解,有可能会更容易敞开心扉。 面对这样的人可能需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确立在群体当中的位置,同时让他们体验到被关注和被需要的感觉,帮助他提升自我价值感,从而更好地融入到集体当中去。 最后一种,也就是第五种,是反社会型,这种类型平时表现的可能人畜无害,而一旦酒入饥肠就似乎判若两人。 越是亲密的人越会遭殃,经常使用暴力和令人厌恶的手段表达攻击性,好像看谁都不顺眼,跟谁都能发生冲突。 而醒酒之后又一脸无辜,赌咒发誓痛改前非,完全不记得醉酒时的丑态,让家人既怜之又恨之。 这种类型的人可能存在酒精依赖,而且在人格层面具有更多的问题,借助酒精的帮助他们展示更多的攻击性,并且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 可能说明一方面他们内心充满压抑,另一方面又具有很强的受暗示性,一旦饮酒就好像进入了催眠状态,专注于释放自己内心的不堪自我。 平时都无法接受的自己,在酒精催眠的状态下会瞬间呈现,而他会在心底告诉自己:那不是我!那是酒精的作用!所以更加肆无忌惮了。 这种人是存在两个人格的,一个自己是清醒时候的自己,完全符合社会要求,另一个自己是酒后的自己,不被自己接纳的和处于阴暗角落被遗弃的自己。 这两个自己越是彼此不熟悉,彼此反差就会越大。显然,酒精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类似于神话小说里面的照妖镜,让肮脏的自己现出了原形。 面对这样的人可能更需要让他进行自我整合,鼓励他表达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并且向他表示理解和支持。同时支持他戒断酒精,因为戒除酒精,等于斩断了他酒后人格存在的土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文章来自:潍坊心理咨询 | 潍坊心理咨询中心网站:http://www.xgxlzx.com |